一、对比历史的“抱歉”
1946年,耶路撒冷,犹太复国主义领袖本-古里安站在酒店阳台上,看着愤怒的阿拉伯代表团,他耸耸肩说:“抱歉,我们只是想回家。”
76年后的今天,仍然是耶路撒冷,仍然是“抱歉”,但场景变了: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此时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,通过电话对卡塔尔首相说:“我为侵犯贵国主权深表遗憾……”
这场景似乎有些熟悉,历史仿佛是一位爱翻旧账的导演,虽然道具不变,但台词和情节却已经发生了变化。如今,“抱歉”已不再仅仅是简单的道歉,还加上了赔偿、承诺以及一整套“2.0版本”的解决方案。
二、卡塔尔为什么敢“拍桌子”?
卡塔尔虽国土不大,只有天津那么大,但在中东却是个“小身材大喇叭”的角色。
2008年,以色列的“铸铅行动”时,卡塔尔出面调解,成功促使哈马斯停火6个月;2012年和2014年,当以色列再次与哈马斯发生冲突时,卡塔尔也不缺席,提供资金支持并促成停火协议;甚至在2021年,加沙修复工程也是由卡塔尔提供资金援助,换取停火。
展开剩余83%一句话:哈马斯虽然可以不信其他国家的调解,但卡塔尔的“钱包”在手,还是得听它的。
因此,9月9日,当以色列对多哈发起外交攻击、用炸弹砸向卡塔尔时,相当于砸了调解人的家。卡塔尔的回应是,想让我们继续调解?先道歉,再赔偿,最后给出保证——少一条都不行。
三、以色列的“左右互搏”技巧
以色列的政坛有一种老练的技巧:左手打仗,右手谈判。
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时,英法以三国联军袭击埃及,战斗结束后才去美国寻求支持;1982年黎巴嫩战争时,以色列在包围贝鲁特的同时,也在和美国特使协商停火;2006年黎以冲突时,以色列的空袭与美国的停火提议并行。
这次的策略依然是老套路:先发起攻击,再向卡塔尔道歉,最后将“责任”推给对方——“你看,我低头了,剩下的就看你是不是愿意签协议。”
四、特朗普的“交易”天赋
如果说克林顿是“细节控”,小布什偏好“民主改造”,奥巴马擅长“演讲催眠”,那么特朗普的外交策略只有一个:“Give me a deal, any deal.”
2017年,沙特与卡塔尔断交时,特朗普打个电话让沙特继续封锁,并顺便卖给卡塔尔120亿美元的战机;2020年,当阿联酋和以色列建立外交关系时,特朗普直接把F-35战机作为“礼物”促成协议;他甚至表示,若俄乌战争拖久了,他能在48小时内让普京“出来喝茶”。
这次,他看中了“加沙停火”这个大单,既是为诺贝尔和平奖“加分”,也为2026年的中期选举积累外交成绩。因此,他一方面让内塔尼亚胡低头,一方面又请卡塔尔“面子上给点支持”,甚至承诺将它纳入“亚伯拉罕协议”的圈子。
五、哈马斯的历史困境
哈马斯自1988年成立以来,便以“消灭以色列”为目标,然而随着时间推移,这一目标不断“降级”。
- 2006年,它在议会选举中获胜,却因法塔赫的不承认而陷入内战,最终被困在加沙;
- 在2008、2012、2014、2021年四轮大规模冲突后,每一次都进入“打不动,停火”的循环;
- 2023年10月7日,它发起突袭并造成了大量伤亡,点燃了这轮新的战火,但最终又被以色列反推回地道。
现在,特朗普递出了一张“赦免路费”的船票:放下武器,保命、保工作,甚至安排走加沙口岸的通道。
哈马斯该接还是不接?如果不接,面对的是以色列的强大压力;接了,又将丧失36年来的“抵抗”招牌,甚至会被自己人视为“叛徒”。
历史证明,哈马斯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艰难的:
- 接——就像巴解组织当年签下《奥斯陆协议》,结果被指责卖国,阿拉法特一生都在为此辩解;
- 不接——就像2009年拒绝安理会1860号停火决议,结果加沙满目疮痍,民意反扑。
六、特朗普的“20条计划”中的陷阱与诱饵
特朗普的“20条计划”,表面看似是解决方案,实则藏着三重算计:
1. 去军事化——哈马斯交出武器,以色列可以避免进行城市战斗,双方“共赢”,但实际上,这对以色列有利更多;
2. 去政治化——加沙的行政权交给“国际技术官僚”,不让哈马斯参与,也不给法塔赫机会,实际上是美国远程操控;
3. 去主权化——由“和平委员会”先行接管,巴勒斯坦的独立问题暂时搁置,相当于冻结了巴勒斯坦国的诉求。
对于以色列来说,安全问题得到解决,甚至可能免去预备役的动员;
对于卡塔尔,面子得到了满足,调解影响力也得以兑现;
对于特朗普来说,这不仅可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,还能为选举积累外交成绩单;
唯一可能受损的,是哈马斯——交出了武器,但失去了选民支持,招牌被砸,还可能遭到同胞的指责。
七、历史的天平最终会如何倾斜?
1917年,贝尔福宣言点燃了巴勒斯坦的火种;
1947年,联合国181号决议将这把火分成两半;
1967年,六日战争让火蔓延至西岸、加沙与戈兰;
1993年,奥斯陆协议试图用水熄灭这场大火,然而火并没有熄灭,反而烟雾更大;
而2025年,特朗普试图通过一通电话、一次道歉和20条计划,再次为这场冲突浇上一点水。
火是否会熄灭,取决于哈马斯是否接受特朗普的提议;烟是否会散去,取决于以色列右翼的立场是否有所妥协;水是否足够,还是要看美国明年大选的结果如何。
历史告诉我们,中东的“和平”从未是句号,最多也不过是一个省略号——
你以为故事结束了,实际上只是作者打了个盹,醒来后继续写。
所以,不要急于为这通道歉电话鼓掌,也不要急于嘲笑它是“奥斯卡最佳表演”。
在西亚的沙地里,每一粒尘土都记得——
70年前,他们曾为一句“回家”血战;
70年后,他们或许又为一句“抱歉”停火。
然后,换个招牌,换个战场,继续下一场千年拉扯。
毕竟,中东的剧本只有两句话:
“抱歉,我来了。”
“抱歉,我还得走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